久违了,中国队!与日本队的交锋,总会被上升至球场之外的高度。同样是输球,比起首回合惨不忍睹的溃败,两个月后的中国队,却让人看到了胜负之外的意义:每一点进步,都值得肯定。
“不要和别人比,要和之前的自己比。”这句在广泛传播中变得无味的心灵鸡汤,用在如今的国足身上,正是鲜美可口。
【不再胆怯的球员】
数据的变化,能直观反映国足场面的进步:射门8-1(次回合在前)、射正3-0、控球率33%-23%、传球293次-215次、抢断19次-10次...能在日本队门前形成射正,便已经是过去多年的国足难以想象的。当中国队敢用更加积极坚决的心态迎敌,在防守端敢于实施多人围剿和协防,敢于阶段性将防线前提施加压迫,强如日本队,也会在阵地战中被拖入寸步难行的泥沼。
数据之外,几乎每位球员都有更多的亮点。客场一战,除了谢文能突破远藤航,竟找不出第二个精彩镜头。回到主场,谢文能依旧表现抢眼,巧妙的漏球策动进球外,泰山中场还贡献了一次精彩的变向后射门,以及多次在防守端不惜余力的奔跑和覆盖。半年前那支“史上最差国奥”中,谢文能就有不俗发挥。大场面下敢做动作的强大心态,更是一改观众眼里对国足“输到麻木”的刻板印象。
敢做动作,不再胆怯,也是国足球员心态变化的写照。首回合在后腰位置上无所适从、被当成木桩戏耍的蒋圣龙,本场交出了“联赛级”的发挥。同样在首回合后被批评“配不上10号”的徐皓阳,在防守端也有死防久保健英的强硬。稳定入选国家队以来,22岁的胡荷韬可谓一场一个台阶。首秀对阵澳大利亚,他贸然犯规送出导致扳平的定位球,又因一次判断长传落点失误成为一时笑柄;次战巴林,他临危受命顶替李磊出场,用积极的缠斗让对方进攻核心马丹不到70分钟便带着情绪被换下;三战日本,他直接首发,先后与伊东纯也和久保建英拉锯周旋。
从败仗中站起来走出来,再想办法打回来,只有在高水平赛事的历练中,球员们的心态和实力才能进步。
当然,足球并非简单的控制变量游戏。
部分缺席了次回合比赛的球员,其贡献也不应被全盘否定抹杀。这无关对与错,关乎适合与否。
在当前这支国足,拜合拉木、谢文能这样勇于拼抢和对抗的球员,才是最需要和最适合的。就像林良铭赛后表示,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奔跑与拼搏。在新老交替的背景下,一些年龄偏大、但仍有一战之力的球员,或许在未来要接受国家队替补的角色,就像于汉超在上海申花一样。
两个月以来的改观,不止是心态上的进步,也指向中国球员的一个老问题:过于慢热。习惯了联赛中安逸的节奏,去到强度更大的国家队赛场难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。明年3月联赛战火重燃后,国脚们能否尽快抽离联赛的舒适区,或将直接左右2026的梦想能否延续。
【不再固执的主帅】
从“老骗子”到“老先生”,伊万科维奇用了多久?哪怕是喊着“伊万下课”更大声的一批人,如今也不得不正视他的贡献。
首回合的耻辱,伊万科维奇难辞其咎:照搬36强赛末轮蒋圣龙客串后腰的经验,全然不顾日本球员脚下灵活、擅打配合的实际情况;半场后仓促变阵却交代不清,改打五后卫又坐视禁区前沿和肋部一再暴雷。在进攻端更是毫无设计,完全指望几位攻击手自由发挥,张玉宁不着边际的远射固然离谱,竟然就是仅有的进攻威胁。
首战输掉先手,次战沙特又丢后手。在接近75分钟领先一球、多打一人的大好局面下,伊万科维奇迟迟按兵不动,最后生生被两个角球偷走胜利。第三场被澳大利亚逆转,已经让人无奈麻木。但在三连败的同时,连续两场率先取得进球的国足,也在酝酿着改变与提升。能够率领实力弱势的国足连场取得领先,伊万科维奇绝非一无是处。
第四战,伊万科维奇总算试出胜利。在人员安排上,同时派上张玉宁与拜合拉木,强化整体跑动和对抗;在比赛思路上,强调主动出击压迫,不让对手进入舒服的节奏中,同时让两侧边后卫更多尝试向前出球,增加进攻尝试。
试出了成功思路,哪怕是缺兵少将,伊万科维奇也要求队员坚决执行。在首发阵容没有正印中锋的情况下,韦世豪与林良铭也在尽力完成自己不擅长的任务。两翼的防守球员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将余力投入到进攻端。同样是输日本,伊万科维奇在次回合不靠摆大巴,却也能交出近年来罕有的体面。
战术思路之外,伊万科维奇对国内球员的认知,也逐渐跟上了实际情况。
虽然上任的理由之一便是“熟悉中国足球”,但那已是近二十年前的老黄历。中国球员的技术水平难以驾驭菱形中场,他便学着切换平行中场,以及调整位置职责;中国球员的体能水平难以支撑七十分钟后的高强度对抗,他在学着尽早做出换人;一些老将已经在心态上厌倦了国家队,他也不再强留,而是力推年轻化。几任主帅都不敢想象的更新换代任务,就在他手下悄然推进并接近实现。
与球员们一样,伊万科维奇也在比赛中不断适应和进步。事后回看,没有在惨败东京后“顺应民意”解任伊万,是否算得上本届足协的功劳一件?
【不再偏激的大众】
遥想惊险晋级18强赛后,舆论对国足前景一片看衰。9月两场败仗后,上至主帅指挥无方,下至球员拼搏无力,各种指责铺天盖地,甚至比年初0进球亚洲杯出局时还要激烈。
惨淡笼罩下的流量狂欢,就是国足在舆论场的待遇。杨泽翔、胡荷韬等球员的失误动作,变成了广泛嘲弄取悦的素材。人们只知道“国足又输了”这个结果,鲜少人会愿意关心这批球员、这支队伍的真实情况:杨泽翔与胡荷韬在本赛季之前经历了什么?林良铭、韦世豪在国家队踢得舒服吗?除了各自俱乐部的支持者,这些问题又有多少所谓“国足球迷”能够道出一二?
连折三阵后,社会各界对国足的期望已跌至冰点,都说十八强赛是我们的世界杯,那“进一球、拿一分、赢一场”是不是也该是我们的现实目标?连胜印尼和巴林、打赢伊万口中“真正的战斗”后,又开始幻想从此保四争二,力争直通世界杯。直到昨夜再负日本,巨大的差距又一次横在眼前,但这一次,舆论变得温和许多:
既接受实力差距,也正视每一点进步。
两年前的东亚四强赛、去年的U20亚洲杯和年初的U23亚洲杯都证明,比起成绩,场面上没有精气神,才是球迷们真正不能接受的。
当整个社会终于能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看待国足,而不是输球便上纲上线,赢球便吹天捧地。
这个时代固然集齐了老迈、低迷、消极等负面词汇,但至少现在,我们能去期望一个没那么黯淡的未来。